解奥 郑皓元
女人的脸总是蕴含着“大生意”,一片面膜也能撑起千亿市场。
搭着医美的顺风车,敷尔佳从一家药企摇身一变成为年赚6亿的面膜公司,6人起家2人研发,仅凭一个外观专利就跑到了上市。研发费率不足0.1%,毛利率却超70%,敷尔佳是如何靠“医美面膜”的伪命题日进斗金的?
“医用面膜”的生意经
今年双十一刚开启,敷尔佳的预售业绩就以388万的粉丝助力登上美妆新秀总榜第一名。前不久,作为掀起“医用敷料”热潮的先驱,其向创业板提交了招股书,拟融资18.97亿元在创业板上市,其中6.54亿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8.85亿元用于品牌营销推广项目、5691万用于研发及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项目以及3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目前其IPO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公开资料显示,“敷尔佳”品牌诞生于2017年,由一家名为华信药业的公司转型后创立,今年3月,获哈三联5.7亿元增资时,整体估值达109.57亿元。2020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85亿元、6.5亿元。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Q1,敷尔佳通过销售护肤产品,总营业收入分别为3.73亿元、13.42亿元、15.85亿元和3.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亿元、6.61亿元、6.48亿元和1.73亿元。目前,敷尔佳的34款产品中有四款属于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白膜、黑膜、修复液(次抛)、修复液(喷雾)),这部分产品在2018年至2021年Q1期间的营收分别为3.36亿元、9.18亿元、8.8亿元和1.96亿元,占总营收的89.92%、68.38%、55.54%和56.42%。
值得注意的是,出道不到7年的敷尔佳虽然主攻 “专业”护肤品赛道且净利润超6亿,但其研发费用占比不足0.1%。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如此大的体量研发人员却只有2人,所占员工比例仅0.69%。同时,在其准备上市之时母公司及子公司仅有1项“包装盒”专利。同行的华熙生物(688363.SH)去年Q3研发费用率为6%;以“薇诺娜”品牌为核心的贝泰妮(300957.SZ)这个数字在2.4%-4.5%之间;就连被称为“用脚研发”的爱美克研发费用率也达到了7%。
近年来,随着颜值焦虑的刺激,医美行业成为了能与白酒行业媲美的黄金赛道,顺应医美项目而起的周边护肤产品也随之兴起并抢占了一席之地,其中,“医美专用”、“械字号”等概念开始与面膜绑定,“美白提亮”、“祛痘消炎”、“温和修复”等宣传功效也吸引了众多爱美女士的眼球。2015年后私域风起,华信药业依托线下经销美容院渠道形成背书,打通私域起家,成为“医美面膜”概念先行者。
实际上,市面上所谓的“医美面膜”是一种伪概念,本质上并不能称之为面膜,而属于包伤用品,用以覆盖疮、伤口或其他损害的医用材料。2020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明确表示,“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准确来说应该是‘医用敷料’”。
据了解,在2021年3月前,敷尔佳的主营业务产品一直是通过另一家上市公司哈三联(002900.SZ)外部采购的,也就是说,敷尔佳实际上是一家靠贴牌起家的销售公司。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哈三联均为其最大供应商,三年采购金额分别为8698.83万元、3.29亿元、3.60亿元。没生产技术如何上市?
2021年2月,哈三联以其子公司北星药业100%股权评估作价向敷尔佳增资,股权价值5.7亿元,最终哈三联在敷尔佳持股比例为5%,北星药业成为敷尔佳的全资子公司。自此以后,敷尔佳方才有了自主生产线,终于成为了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
从卖药到卖“面膜”,敷尔佳如何不产面膜却混成了“医用面膜”巨头?
起底“械字号面膜”
57岁创始人张立国是改革初期较早下海的那批人,敷尔佳的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卖药”出身的黑龙江华信药业,其主营医药用品代理经销,2012年,医美整形美容需求在国内激增,张立国瞄准了术后修复的皮肤护理领域,找到医药公司哈三联商量一同研发皮肤护理产品。
两年后,两家公司研发出医用透明质酸钠贴,注册了敷尔佳品牌,并取得了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哈三联负责生产,华信药业则负责推广和销售,销售模式分为直销、经销和代销三种。
2017年,张立国独立了敷尔佳公司,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2018-2020年期间,为快速抢占市场,敷尔佳大手一挥砸出近4亿元营销费,相较于九牛一毛的研发费用可谓是豪掷千金,其中,宣传推广费用占大头,合计占2020年总宣传推广费用的九成以上。
营销到位了,以直销为代表的线上销售收入也从2018年的1413.67万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3.9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3.79%激增至24.97%。
医用敷料这条细分赛道究竟多有前景?根据BMI Research的统计, 2014-2019年,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由39.89亿元增长至73.12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40%,2019年消费量达3.4亿片,销售额超50亿元,渗透率约30%。该机构预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医用敷料产业链将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而全球高端敷料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2年达到70.15亿美元(约合448.75亿元人民币)。高端医用敷料领域发展前景良好,具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一片蓝海下,借着医用敷料的黄金发展期,敷尔佳靠深入骨髓的营销DNA大战四方,品牌销量开始起飞。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其贴片类产品销售额位列贴片类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第一,占比达21.3%。其中,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占比25.9%,市场排名第一;化妆品类产品占比16.6%,市场排名第二。
一片“医用面膜”的利润有多大呢?招股书显示,因产品主要来自外部采购,医用敷料的营业成本基本由直接材料构成,敷尔佳单盒“面膜”进价为47.65元,而市面上单片价格则达到30元。若按单价计算,2020年18.07%的营业成本比例及16.75%的销售费用率下,材料成本约8.61元,而营销费用则达到近8元。
官方经销商透露,以其拳头产品为例,一盒5片的白膜零售价为148元/盒,供货价为55元/盒,以此换算,市场价29.6元/片的产品出厂价或低于11元/片,毛利率超60%。
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净利润率就高达53%,比同期的贵州茅台还高出两个百分比。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Q1其毛利率均超过76%,以其出道产品白膜为主的医疗器械类部分甚至接近80%,占比超50%。即便如此,其毛利率仍略低于同行上市公司贝泰妮、创尔生物、华熙生物。其解释称,主要系上述公司都以自主生产模式为主,因而毛利率略高。
毛利率虽略逊一筹,净利率却高于同行,2021年一季度,敷尔佳净利率近50%,超过贝泰妮和华熙生物净利率两倍。这背后的原因是此前轻资产模式下,赚得多花的少,其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显著低于同行,在同行企业经销占比30%-50%之际,敷尔佳已达到70%。如果从渠道分类看,线上直销的毛利率则在90%左右,直逼贵州茅台。
“德不配位”遭质疑
敷尔佳市值虽不及有着“医美小茅台”之称的爱美克的千分之一,但2020年的净利润却超爱美克2亿元,要知道2017-2019年间,爱美克所有产品毛利率在80%-90%之间,刨除其他因素,敷尔佳的盈利能力的确可观。
当然,光金玉其表是不行的,企业站稳脚步的护城河还是技术。由于发展过快所致的营销混乱、研发投入过低、产品单一等问题随着招股书披露逐一显露,业内质疑声也随之高企。
首先是创始人在敷尔佳IPO前的一波“高深莫测”的操作,正式这波操作掀起业内质疑不断。从近两年分红看,敷尔佳似乎并不缺钱,2020年净利润不到7亿,现金分红就高达9.22亿元,光下半年的三次分红就达到8.75亿元,大额分红后其未分配利润由2019年末7.39亿元直线下降至2020年末1.33亿元。
此外,2019-2020年分红期间,张立国与其女儿张梦琪共同持股超90%,而张立国个人持股高达80%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也就是说,两年间合计超10亿的分红,占同期净利润的80%都被父女两收入囊中。截至2021年Q1,其货币资金仍有6.93亿元,却在刚分红9个月就融资“补血”,并募集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盖楼,这波不太地道的“圈钱大法”耐人寻味。
此外,早期靠众多经销商起量,一币两面,数量庞大的经销商让渠道管理风险加大,控价能力差销售体系混乱也逐渐成为掣肘其发展的一环。同样一款产品,旗舰店148元,直播间售价109元,某药店售价75元,自称经销商支持验伪的网店售价60元,价格混乱下假货也层出不穷,在更多品牌涌入后,商家的选择性变多,各机构也更倾向于价格优势明显的品牌。
一位淘宝代购店主透露,其并未直接和敷尔佳品牌方对接,而是通过其地区经销商订货。一般经营都需要医疗执照,地区大类的经销商一般都有,但层层分发下来,就没有严格的管控了。去年,在药监局出台政策后纠正了“医美面膜”这一伪概念后,使敷尔佳拳头产品的年销量明显下滑,很多医美机构也停止使用其产品。
相较于华熙生物、创尔生物等同行,敷尔佳产品单一更为突出,为解决该问题,其也开始拓展常规化妆品类和功能性护肤品,但都未达预期。
有分析人士认为,高暴利行业,必然引发外界竞争者加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必然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下滑,没有及时建立护城河的公司,将面临巨大冲击。
据知情人士爆料称,医美行业持续走高的估值和高ROI的诱惑之下,整个行业氛围比较浮躁。容易被忽略的是,医美本质上是医疗+医药衍生而出的,没有脱离特种行业的基本面,医美也没法借壳借概念跳出监管、风控和监督部门的三大高压。在整体医药行业相对低迷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回归理性。企业不回归产品研发,一味高调营销最终一定曲高和寡,及时反思和复盘,才不会走上吃多少吐多少的终局。
本文综合整理。发布者:pos139,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s96.com/html/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