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人均在言内卷 那么什么是内卷呢

作者:古原

如果要评价2021十大流行词,我相信“内卷”这个词应该排在第一。

这个词在这一年瞬间成为最广为流传的状态形容词,上至庙堂,下至走卒,人人均在言内卷。

公司新来一个同事,拼命主动加班,这时来了一个“卷王”

月度KPI考核来了,太卷了

考公、考研的人数创新高,卷死了

一条街上的服装店都在疯狂搞促销,卷了卷了

2021年人人均在言内卷 那么什么是内卷呢

任何竞争全部被定义为卷。

这个词,我相信在未来的很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一个人们的口头禅,它被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汉语当中,不仅在嘴上出现,更是很多文章描述状态的常用词。

但这个词,却是一个集各种谬误为一身的词,它的流行代表着观念的错位,代表着常识的湮灭。

因为内卷,是被定义为一个负面词,而竞争在市场上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用词,结果负面指向的词却用来广泛形容正面现象,这就构成了语言腐败。

01那什么才叫真正的内卷呢?举个例子吧。

假设某个政府科室里有五位科员,一天,科长要离任上调了,空下科长一职,上级领导要从五位科员中选择一位出来成为新的科长。但从日常表现上来说,五位科员表现不相上下,那怎么办呢?加赛吧,比比谁的个子高,谁跑的更快,谁力气大一些。

这就叫内卷,因为这种竞争不会给最后成功晋升的人带来任何正面价值,也不会给参与竞争的人任何正面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并不会让这个科室未来的工作做的更好。

也就是说,所有人付出的努力,最后是看不到回报的。但在这个竞争规则下,每一个人又不得不参与这样的竞争。

投入没有产出,参与竞争没有收获,竞争成功者也不会带来正向价值,所有人为竞争所花费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了,也就是被卷走了,那么,这就是内卷了。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那就是报酬递减率。

比如,种植农作物时,施肥是可以帮助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的,但是,当施肥到一定程度时,你再增加肥料,农作物增长的速度就越来越慢了,直到停止生长。

这时,你投入再多的化肥,也不会让农作物增加更多的产出。

我们切换一个场景 ,不是政府办公室在竞争科长,而是一个私营企业的部门在竞争部门经理。

还是五个人,平时工作表现也是一样,那私营企业的部门经理会新增加什么考核呢?私营部门会用业绩做考核,给你们一个月,谁的销售业绩最高,谁的客户数量最多,得到的客户评价指数最高,那就谁上。

这也是竞争,这个竞争和上述那个竞争的区别在哪里?

在于这个竞争会给企业带来正向的价值,因为他会挑选出来更有能力的人担任部门经理,而参与竞争的人呢,也在这个过程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即使这次没有竞争上,他下次可能竞争上,或者在另一个企业竞争上。

私营企业中的竞争主持者不会用谁长得高这样的考核指标来任命部门经理,因为老板不会同意,你的任何行动必须符合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发现好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所以,不管是对于主持竞争的机构,还是参与竞争的人,这些价值都是正向的,付出的劳动和努力都是有收获的。

02

有人可能要杠我了,他会说,政府也会增加更好的考核手段啊。问题就来了,政府非市场机构,他没有合适的指标进行考核。比如,你是税务局,你不能考核税收征了多少为目标吧,征多税就是好的目标吗?当然不是啊。有时多征税会伤害经济,他并不是好的考核目标。

现实中,大多数政府部门中的这种基层机构的选拔是以上级领导的意志来决定的,也就是谁更听话,谁就更容易上,或是谁做事的风格更符合领导的想法,谁就更容易上。而这种指标不一定会带来正面的价值。

无法带来社会正向收益的竞争,就叫作卷了。

比如,有一些考试,为了选拔,但是增加了很多并不是一定需要的知识,那所有人为了参与选拔,不得不学习这些自己不一定将来需要的知识,那这一部分知识带来的就是内卷,就是无正向收益的付出。

除了内卷,还有一个名词叫剧场效应,用理论的方式来说明内卷,其实也很荒谬。

所谓的「剧场效应」,就是说很多人在剧场看戏。

本来大家把戏看的好好的,结果坐在第一排的人不讲究,非要站起来看。

而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第二排的人就被挡住了,于是第三排的人也站起来。

结果最终,整个剧场的人只能都站起来才能看戏。

而大家都站起来的之后,跟大家都坐着的时候,相对高度是一样的,也就是结果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大家却被迫站着看戏,放弃原来更舒服的坐姿。

这就是传说中的「剧场效应」。

问题的起点在哪里呢?剧场效应在说,因为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只要他们不站起来,这事就解决了。

这种取了个什么效应的名词很容易唬住人,他让人们以为这是理论界的一个结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伪科学、伪知识。

我们观察一下真实的世界就知道了,你看电影时碰到过这种事吗?一次都没有是吧,为什么现实世界不会出现呢?因为现实世界受到产权制约,电影院作为产权方,他会出来制止你这种行动,否则第一排都这么干,以后谁还来你家看电影了?

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子,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书本里,成为一个所谓的社会理论,实在是无比荒谬。

其实人们应该问的是,第一排的人为什么要站起来?

如果是考试,只选前十名,所以第一排的人要尽快站起来,那我们要继续追问:为什么只选前十名,不可以增加供给,选前二十名吗?选前三十名吗?

你只要顺着逻辑一直追问下去,你就会发现,第一排人站起来后面的深层原因,才是你要关注的,而不是第一排人会莫名其妙地站起来。

一个人如果付出行动和努力 ,那他一定被他的需求所驱动,需求是无法被控制的,你要问的是供给出了什么问题,才让这个人的需求必须要站起来才能得到满足。

03还有一个挺知名的说内卷的例子。

有人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内卷,一个老板要雇佣一个工人来给他家修房子,来了三个工人,第一个工人说,我一天五百,第二个说,我一天四百,第三个说,我一天三百,结果显而易见,第三个工人入选了。

他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他想说,如果大家都说五百,那老板只能随便挑一个人,他得付五百,因为竞争导致即使成功竞争的人,他也是损失二百的。

这个故事用来说明,这就是,卷死了。他们都损失了,报五百的没拿到工作,报三百的拿到工作,但少赚了二百。

这个故事中的谬误在哪呢?

那就是设定了一个上帝视角,他认定五百就是一个合理的价格,而三百则是内卷后的价格。因为有这么一个设定,他才把300的价格定义为损失了。

你凭什么认定500就是合理价格呢?而不是认定300是合理价格呢?是前两个人报高了呢?他回答不了。

价格永远是在市场中动态形成的,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一个人为设想出来的价格。

其次他还预设了第二个条件,那就是报500的价格,老板一定会买。

我们生活中其实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想买一个东西,结果这看看,那看看,最后都没买,为什么,嫌贵。

生活中,并不存在某一种价格下,人们就一定会购买的情况。如果三个人事前约好,全部一起报价五百,还一种可能就是老板想想,太贵了算了,我不请人了。

最后的结果是工人没有拿到工资 ,老板也没找到人干活。

想想,你们家为什么是自己在做饭,而不是请个厨师天天为你家炒菜?因为厨师的要价太高,而你嫌贵,所以你们之间无法完成交易。

而在竞争的价格下面,老板得到了工人干活,而一个工人也拿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工资,这就完成了一次交易,双方都得到了改善,你有人给你做饭了,厨师有了收入了,皆大欢喜,实现双赢。

而这一幕,你把它放大,这就叫市场经济。

04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的越来越好,因为交易的规模在不断地增加,不断有人从交易中得到好处,从而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如果今天某个平台的外卖小哥开一个四百万人的集体会议,他们决定把每送一单的价格从5块,提到20块,以避免所谓内卷,那结果会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九成的人失业了,因为这时,点一份外卖起步就是四十块以上了,将九成的经常点外卖的价格敏感型客户赶出了需求市场,他们为了省十五块,宁愿多走几步路,去吃堂食也不点外卖了。

这时,双方的收益都在减少,而不是增加。

市场经济,相互竞争、合作双赢,怎么就在今年变成了一个内卷的负面词了呢?

2004年,西班牙东南部城市埃尔切16日晚爆发了一起针对当地中国鞋商的暴力示威。示威者抢劫了中国侨民的一辆卡车皮鞋,焚烧了两位中国侨民开设的鞋子仓库销售店。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为什么呢?

因为西班牙的鞋商一到周六周日商店就必须关门,而中国人最勤奋努力,他们到哪都努力工作,一年365天从不关店,很快,他们就在当地立足,买房子,生孩子,并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

如果西班牙的鞋商会说中国话,他们其实就是想说,你们中国鞋商太努力了,是卷王,让我们没法活了,我们得跟着你们一起周六周日开店,我们才活的下去。

这是赤裸裸地反市场行动,反对人们努力工作,反对人们进行竞争。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最多的制裁是什么?就是反倾销。这其实就在说你太卷了,你搞这么低价干什么呢?我们的企业还活不活了。

如果我们也认为这是卷,那能出现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吗?

所以,内卷的错误使用,已经使得它成为一个腐败名词。

定义与概念,是我们描述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手段。我们只有借助概念才能更加精准地理解这个世界,并与他人进行沟通。

一个错误的名词,会破坏语言的交流功能,会导致智识的退化,他会侵蚀人们的理性和逻辑思考能力。

当一切正常的市场竞争都被描述为卷的时候,会让每一个人将这些行为定义为负面,并对市场竞争进行污名化。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本文综合整理。发布者:pos139,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s96.com/html/3571.html

(0)
pos139的头像pos139
上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下午6:25
下一篇 2021年12月28日

相关推荐